喜来健人每天都可以接触到玉,我们都知道,玉是一种保健、养生的佳品,为中国人推崇上万年,但是,你知道玉的历史吗?岫岩玉在中国玉石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呢?历史上又有哪些人为玉痴狂?这里,让我们共同穿越时光的隧道,沿着岁月的足迹,一起探索玉的奥秘吧! 古人薄金银而厚玉,正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。翻开古书,我们会发现,古人对玉的评价是有传统的:连《管子》这些上古之书也把“以珠玉为上币,黄金为中币,刀布为下币”作为定论来加以记载。古代皇帝们的权力象征“玺”也大多与玉有分不开的关系。传说中用15座城交换的“和氏璧”,就是中国玉玺的始祖。君王们所看重的,也许就是玉的德行与灵性。而这些,恰是冰硬的金银所不具备的。 在中国的历史中,人们一直认为玉有美好的品质。关于玉的品质和美好,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找出一大堆诗句来加以论证:“玉人歌舞未曾归”“玉容寂寞泪阑干”“朱唇玉面灯前出”。美女叫做玉人;美腿叫玉腿;连与敌同归于尽都叫玉碎。小小一个玉,可谓是把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了。 除了玉的象征意义之外,玉也具有非常多的实际用途。古人对其使用,大多与养身有关,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,民间有“人养玉,玉养人”的说法,大意是将玉与人的身体紧密接触,是可以气血相通的,如果一个人的体质好,则玉光洁滋润,柔和如脂,人也因此面红体润。反之,则二者皆晦暗无光。除此之外,古人们还在听觉上对玉寄托了很大的爱意,他们将玉佩挂在腰间步行,激荡出的声音据说可以清心。之后,人们还发明了玉笛、玉箫、玉二胡,让它们从被动发声变为主动发音,以此来让玉之人格与美德浸润于君子之乐中。 中国人制玉爱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万年前,在华夏土地上,先后有过辽宁岫岩玉、福建寿山石、浙江青田玉、内蒙古巴林石、昌化鸡血石等无数极富特色和品质的玉被开采出来。这些原本与石头同族的宝贝,因其具有人们所仰慕和渴望的气韵和品质,而一代又一代地跃入人们视野中,成为比金银更宝贵的东西。 玉在中国 在外国学者的眼中,玉是中国的“国石”。因为中国有最著名的“四大名玉”:新疆和田玉,河南独山玉,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,这四大玉石成为中国玉的标志,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。 玉的小知识: 玉实际上是矿石的一种。真正的玉有软、硬两种,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,硬玉另有一个流行的名字——翡翠。软玉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,硬度6.5,韧性极佳,半透明到不透明,纤维状晶体集合体。硬玉为钠铝硅酸盐,硬度6.5-7,半透明到不透明,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,致密块状。两种玉外型很相似,硬玉的比重(3.25-3.4)大于软玉(2.9-3.1)。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、最广泛的国家。辽宁阜新市查海遗址出土的透闪石软玉玉块,距今约8000年(新石器时代早期),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玉器。也就是说,早在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,中国的先民就认识到了玉石的美,他们将玉石磨成兵器,雕刻成配饰,传说远古时代黄帝分封诸侯的时候,就以玉作为他们享有权力的标志,以后,许多帝玉的“传国玺”也都是玉做的。商朝就已经使用玉来传达国王的命令,在有文字记载的周朝(公元前11世纪——前256年)已开始用玉做工具。春秋战国时期,赵国的国王得到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石“和氏璧”,秦王知道后,许诺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,虽然最后被识破只是一个阴谋,但也可见当时宝玉的价值。 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爱玉、尚玉的文化传统,中国的琢玉艺术历经八千年,绵延持续,日久而弥新。 君子无故,玉不离身 在中国古代,玉是沟通天地、祭祀鬼神先祖的社稷重器;玉代表着权势和地位;是死者保尸防腐的殓葬用具;更是士人君子洁身明志,标榜自身、追求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。所以,古人特别重视戴玉,“君子无故,玉不离身”,对古人来说,玉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 玉的小故事 古人认为,玉吸天地之光,集日月精华,长期佩带玉石制品,可使玉产生灵气。清末慈禧太后一生对玉石痴狂。据说,有一名进贡者奉献一枚大金刚石头饰,她没有接受,反而欢迎送给她的小而精美的绿玉制品。她有一只宝贵的戒指,形状像一只小黄瓜,是用高品质的玉雕刻成的。她手腕上戴玉手镯,几个手指上戴有上等的碧玉指环和三寸长的玉制指甲套,吃饭喝水用精雕细刻的玉盘、玉筷和玉茶碗。甚至她死后殉葬品有还大量的玉石珍品。
|